双相情感障碍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吗?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就像过山车,有时高涨,有时低落,难以自控。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的、终生的疾病。
虽然药物治疗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患者很可能会因为潜在的副作用而对服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犹豫不决。但药物并不是帮助缓解症状的唯一方法。
这篇文章将讨论一些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的管理双相情感障碍的其他方法,可作为补充治疗方法,如果能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效果更好。
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锻炼
如果你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你可能会发现精神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你的症状。精神锻炼有助于改善你的情绪、认知和整体功能。一些可能对双相情感障碍有帮助的精神锻炼的例子包括:
放松技巧:瑜伽、冥想和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可以帮助减轻压力,促进平静和幸福感。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可以帮助你识别和改变消极思维模式的疗法。CBT还可以帮助您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可以帮助你学习如何有效地处理有压力的情况。
写日记:写日记可以帮助你跟踪你的情绪,并找出症状的触发因素。
艺术疗法:艺术疗法可以是一种创造性和治疗性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情绪。
双相情感障碍的生活方式变化
除了精神锻炼外,还有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管理双相情感障碍。包括:
坚持规律作息: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并坚持下去,可以帮助稳定你的情绪。试着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和睡觉,按时吃饭,定期锻炼和放松。
均衡饮食:健康、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改善你的整体情绪和能量水平。一定要在饮食中加入大量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
定期锻炼:锻炼可以帮助改善你的情绪、睡眠和能量水平。适量的锻炼是最好的开始方式,比如将开始的目标定位每周每天锻炼30分钟。
避免饮酒和吸毒:酒精和毒品会加剧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如果你正在与药物滥用作斗争,寻求专业帮助很重要。
管理压力:压力会引发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学习如何通过放松技巧、锻炼和健康的应对机制来管理压力,有助于预防躁狂或抑郁发作。
管理躁狂发作
如果你正在经历躁狂发作,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控制它。例如:
脱离情境:如果你所处的情境触发或加剧了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将自己从这种情境中解脱出来可能会有所帮助。
练习放松技巧:深呼吸和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放松技术可以帮助减轻压力,促进平静感。
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可以帮助释放内啡肽,这可以改善你的情绪。
与你信任的人交谈:与朋友或家人谈论你正在经历的事情有助于减少孤立感和孤独感。
识别触发因素:如果能识别触发躁狂发作的原因,可以尝试在未来避免这些触发因素。
如果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却不吃药,会发生什么?
如果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并且不服药,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以下是与不服用双相情感障碍药物相关的一些潜在风险:
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更严重的症状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比如较大的住院风险或自杀风险。
症状可能更难控制:这也可能使之后想过上正常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药物滥用的风险可能更高:这是因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常用酒精或药物自我治疗。
人际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双相情感障碍会给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服用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发现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更加困难。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
虽然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应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些症状,但药物治疗是管理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治疗的药物时,务必与医生沟通,以便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包括:
情绪稳定剂:碳酸锂等情绪稳定剂可以帮助稳定你的情绪,防止躁狂或抑郁发作。
抗精神病药:喹硫平和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治疗精神病症状和躁狂症。
抗抑郁药:氟西汀和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抗焦虑药物:劳拉西泮和阿普唑仑等抗焦虑药物可用于治疗焦虑。
双相情感障碍会自然消失吗?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的终身疾病。双相情感障碍没有治愈方法,但可以通过治疗来控制症状。通过适当的管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以过上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如果您对药物治疗不满意,请务必寻求专业帮助,以便制定适合您的治疗计划。
2. 精神益生菌,淘金热还是治疗新革命?
精彩
推荐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上线了,欢迎关注!
欢迎加入病友群
微信扫码或长按识别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我们非常欣慰能为病友交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也欢迎更多病友加入我们的大家庭。请长按二维码扫码入群。曲唑酮治疗失眠——真实世界研究--大话精神
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真实感受--大话双相自杀的原因以及12个警示信号--大话抑郁一文读懂: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焦虑症--大话焦虑参考文献1.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Bipolar Disorder.
2. Stange JP, Eisner LR, Hölzel BK, Peckham AD, Dougherty DD, Rauch SL, Nierenberg AA, Lazar S, Deckersbach T.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effects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J Psychiatr Pract. 2011 Nov;17(6):410-9. doi:10.1097/01.pra.0000407964.34604.03
3. Miklowitz DJ, Efthimiou O, Furukawa TA, Scott J, McLaren R, Geddes JR, Cipriani A. Adjunctive Psychotherapy for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mponent Network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21 Feb 1;78(2):141-150.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0.2993
4.Sohal M, Singh P, Dhillon BS, Gill HS. Efficacy of journal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ment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am Med Community Health. 2022;10(1):e001154. doi:10.1136/fmch-2021-001154
5.Chiang M, Reid-Varley WB, Fan X. Creative art therapy for mental illness. Psychiatry Res. 2019;275:129-136. doi:10.1016/j.psychres.2019.03.025
6.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Living Well with Bipolar Disorder.
7.Novick DM, Swartz HA, Frank E. Suicide attempts in bipolar I and bipolar II disorder: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Bipolar Disord. 2010 Feb;12(1):1-9. doi: 10.1111/j.1399-5618.2009.00786.x. PMID: 20148862; PMCID: PMC4536929.
8.Messer T, Lammers G, Müller-Siecheneder F, Schmidt RF, Latifi S. Substance abuse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sychiatry Res. 2017;253:338-350. doi:10.1016/j.psychres.2017.02.067
(可上下滑动查看)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双相